
一年之計在于春。陽春三月,我們在塞外的原野播種,在時代的春風中前行,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內大融媒體平臺傾力推出“建功新時代、獻禮二十大”專欄,深入報道我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植根北疆辦大學、立德樹人育英才的使命擔當,充分展現各族師生牢記囑托創一流,守正擔當開新局的精神風貌,守望相助,踔厲奮發,奮力書寫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教育新篇章,以優異成績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春風化雨,春泥翻新,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商品薯示范基地、內蒙古格瑞得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太仆寺旗基地、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的馬鈴薯示范田和試驗基地和藍威斯頓薯業(內蒙古)有限公司集寧試驗基地,一派繁忙的春耕備耕景象,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田間配套栽培技術及品質評價試驗,即將在這里開犁下種。
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10月,是農業部馬鈴薯現代農業植物病蟲害功能實驗室、自治區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馬鈴薯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馬鈴薯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的依托單位,研究方向包括馬鈴薯種質資源創新與遺傳育種、馬鈴薯-病原菌互作分子機制等,研究團隊植根北疆,面向全國,不斷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作出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報道
馬鈴薯戰略性新種質資源創制與應用。馬鈴薯是自治區特色優勢作物,對我區打贏種業“翻身仗”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自治區在馬鈴薯重大新品種選育方面一直徘徊不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育種家們還不是很清楚調控淀粉含量、產量、抗病性等這些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到底是誰,從而使得馬鈴薯育種選擇效率低下?!爱斎?,這是有客觀原因的”,馬鈴薯中心齊建建教授說,“我們常見的馬鈴薯是擁有4套高度雜合染色體的無性繁殖作物,這種‘天性’使得馬鈴薯基因克隆工作異常困難”。為突破這一難題,齊建建教授團隊通過雜合二倍體馬鈴薯花藥培養以及全基因組重測序,創制出具備經典模式植物純合、可自交、易于遺傳轉化等特征的二倍體馬鈴薯新種質SVA4,為高效克隆馬鈴薯重要農藝基因鋪平了道路。相關成果發表在高水平學術期刊Journal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影響因子7.061,生物學一區Top),受到國內外同行關注,國家科技部官網、科技日報也對該成果進行了宣傳報道。目前材料已共享至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云南大學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單位,擴大了我校在馬鈴薯基礎研究領域的影響。有了SVA4新種質這個“金剛鉆”,齊建建教授團隊下一步的攻關計劃更加明確?!敖酉聛砭鸵許VA4為藍本創造突變體庫,讓馬鈴薯的每一個基因都發生功能喪失性質的‘突變’。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比較突變體與SVA4在表型和基因型上的不同,我們就能快速了解每一個控制相關農藝性狀的基因。這樣一來,育種家在進行后代選擇時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摸黑了’,而是‘打開燈直接看’,使育種選擇既快速又準確?!饼R建建教授補充道。育種選擇的效率和準確性上去了,育種家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馬鈴薯新品種的日子就指日可待,最終幫助自治區打贏馬鈴薯種業“翻身仗”。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搭建馬鈴薯細菌性病害數據共享平臺。數據庫包括全國馬鈴薯主產區細菌性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及區域性主要病原菌的群體結構等信息。該平臺保存了大量病原細菌,對其中新發現的病原菌在國際期刊上進行報道,并為國內多個馬鈴薯細菌病害研究機構提供重要試驗材料。針對我國馬鈴薯細菌性病害發生范圍廣、病原菌群體結構復雜且無有效防控辦法的管理瓶頸,馬鈴薯中心致力于研發對環境友好的生物防控菌劑,獲得了防控效果良好的噬菌體菌株,研究結果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及經濟社會效益。
油炸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
中心選育出1份早熟、油炸品質優且貯藏穩定的新品種,正式提交品種登記材料。該品種生育期70天,畝產突破3噸,可在5-8 月加工原料短缺期上市,填補國內馬鈴薯加工原料短缺空白。依托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在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植物源藥劑以及預測預報等方面研究化肥、農藥減施技術,制定內蒙古地方標準1項;隨著種薯貯藏運輸條件的變化,修訂國家標準1項,為馬鈴薯產業綠色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