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陽春三月,我們在塞外的原野播種,在時代的春風中前行,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內大融媒體平臺傾力推出“建功新時代、獻禮二十大”專欄,深入報道我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植根北疆辦大學、立德樹人育英才的使命擔當,充分展現各族師生牢記囑托創一流,守正擔當開新局的精神風貌,守望相助,踔厲奮發,奮力書寫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教育新篇章,以優異成績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他們,“從0到1”實現突破,成功培育出3個雙肌黃牛新品系,創制了國際上首批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克隆牛;
他們,扎根北疆十年鑄劍,矢志攻克種質資源“卡脖子”難題,建立了完整的肉牛生物育種繁殖技術與開發應用體系,把創新的論文寫在了廣袤大地上。
他們就是李光鵬教授帶領的內蒙古大學牛遺傳改良與生物育種技術團隊。
《內蒙古日報》報道
不久前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先進集體的表彰名單上,該團隊赫然在列。15年來,團隊勇擔使命、開拓奮進,攻克了一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鍵技術,發掘了一批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新材料,創制了一批突破性的優質家畜種源,為國家及自治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科技支撐。

2007年5月,在旭日干院士的精神感召和真誠邀約下,從國外學成歸來的李光鵬踏上綠意萌動的草原,從此與內蒙古結下了一生的“牛羊之緣”。
種業作為畜牧業轉型發展的源頭動力,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總體規劃布局不足、技術環節缺位、育種組織空白、設施條件落后等問題長期嚴重制約我區肉牛種業發展。
傳承保護好魯西牛、蒙古牛等岌岌可危的傳統黃牛,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善其品種特質,創制新型育種材料,成為李光鵬團隊的初心和信念。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只有另辟蹊徑才有望破除瓶頸卡點,不再受制于人?!崩罟怡i說。
知難而進,李光鵬帶領團隊在這條布滿荊棘卻又充滿希望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開發和利用傳統肉牛品種資源,關鍵是要在保證肉質品質的前提下提高其生長速度與產肉率。相關研究證明,控制肉牛肌肉產量的抑肌素基因(MSTN)突變后會引起肌肉產量的增加。
以魯西牛和蒙古牛為對象,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定點敲除其MSTN基因,獲得了4種雙肌性狀顯著的突變型育種新材料。然而,無法預知的難題讓人措手不及:新材料的突變位點可能會引起胎兒巨大、母牛難產等問題。
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努力堅持。經過多年不懈攻關,團隊終于找到了MSTN基因的4個突變新位點,以性狀指標突出的原代MSTN基因突變公牛為系組,成功培育出雙肌魯西牛、雙肌蒙古牛和雙肌西門塔爾牛3個新品系。這3個新品系肉牛營養價值優越,生長性、產肉性與抗病性均可媲美國際優秀肉牛品種,成為國際上首次利用生物育種手段培育成功的家畜品系。
“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對于我國黃牛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增強我國畜牧種業自主創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農業農村部專家給出這樣的驗收評價。
把論文寫在牧民家、牛圈里
“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都在于服務群眾。解決群眾面臨的生產問題是我們的初心,研究成果要在牧民家、牛圈里去檢驗推廣,這樣才可能真正地把創新論文寫在大地上?!?/span>
這是李光鵬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團隊拓荒路上砥礪前行的價值航標。
多年來,團隊先后在區內外多處養殖基地進行現場克隆工作,為養殖戶推廣新技術、新材料,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間小屋、隨行的儀器組成臨時實驗室,一方桌子、幾盞酒精燈搭建簡易的無菌工作臺,環境條件雖簡陋,嚴謹細微的科學實驗卻環環相扣、一絲不茍。
有的牧民和養殖公司起初不愿配合,聽到“克隆”等前所未聞的技術就直擺手。
“我們細心講解這些技術原理,給他們算賬,講高科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一些養殖戶開始同意將自家優秀的種公羊克隆形成群體?!眻F隊成員楊磊博士笑著說。
隨著實驗產下的克隆羊作為種公羊參與到羊群的繁殖過程中,牧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這極大調動了周圍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克隆、MOET等高端生物技術在牧區的認同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多的養殖戶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甚至參與研發過程。每當這時,團隊成員總是不厭其煩,手把手地教技術、解疑惑,他們逐漸成為當地養殖戶心中最信賴的人。
現在,團隊建立了克隆技術和MOET人工輸精與胚胎移植聯合應用的“良種胚胎工廠化生產”模式,與自治區12家草原家畜養殖企業協作,實現了牛羊繁殖生物技術體系的產業化應用。
一路艱辛 一路前行
從方寸實驗臺上的生命雛形到個體孕育出生,再到應用于育種領域成為群體,生命之謎在先進技術加持下無聲激蕩變幻,令參與者向往和欣喜,其間也浸潤著咸澀的汗水。
實驗母牛產犢期間,團隊要連續幾個月住在牧場,每天24小時不間斷觀察,對母牛的生產情況和犢牛進行現場監控和管理。
“犢牛出生后,我們擔當起‘奶媽’的角色,從飼喂第一口初乳到日常測溫、護理,傾注心血精心培育這些小家伙們。雖然大家身上都有在牛場留下的印記,但只要牛犢健康出生、成長,再苦再累也值得?!眻F隊成員蘇廣華博士說。
牛羊等大動物育種難度大,這條路注定道阻且長,須爭分奪秒。在孜孜不倦的奮斗過程中,任勞任怨、埋頭苦干的老黃牛精神,也逐漸凝注為“牛團隊”的精神內核。
2020年,正當雙肌牛生長和繁殖數據的采集進入關鍵階段,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生長數據已有半年沒有采集,大家心急如焚。疫情稍見好轉時,他們就義無反顧地進入牧場。為趕上進度,大家每天不停歇地持續在場工作十幾個小時,終于確保了數據采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多年來,李光鵬教授高強度、不知疲倦地付出與堅持,無論是過勞工作暈倒住院,還是鼻部疾變瀕臨惡化,他堅定的意志從未松懈過。
不言棄、不掉隊,一路艱辛、一路前行,這種精神不僅激勵和感召著青年學生,也在師生團隊中形成了愛崗敬業、積極向上的風氣。面對國外科技打壓與技術封鎖,李光鵬常常教導學生要胸懷家國,以“小我”成就“大我”,為國家作貢獻。
在團隊不懈努力下,從F1、F2到F3代,茫茫大草原上,優質蒙古牛公牛、安格斯公牛、和牛公牛、渤海黑牛公牛和雙肌臀魯西黃牛、西門塔爾?!淮笈m合本地區飼養、生長指標優異的新型種牛、肉牛茁壯成長,蘊藏著轉型升級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打一場漂亮的種業翻身仗,打造屬于中國人的肉牛品牌!”這是團隊的科研理想和極致追求,也是未來可期的美好愿景。